2024年11月14日下午,由辰山植物园上海市资源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组织的第30期Meto学术沙龙在辰山植物园科研中心一楼1号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了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建强、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小雨以及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黄伟杰作为主讲嘉宾。辰山植物园何理副研究员和王红霞副研究员共同主持了本次学术沙龙,线上线下共计40余名科研一线人员及学生聆听了本场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建强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系统进化和物种形成研究,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在The Plant Journal、Molecular Ecology、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在此次报告中,张建强教授介绍了红景天科红景天鼠快速辐射演化的机制研究,探讨了快速辐射演化的概念、难点以及可能的机制。他指出快速辐射演化在各个类群中普遍存在,但与达尔文的渐进式演化过程有所不同。研究发现快速辐射演化需要大量的遗传变异,而基因流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遗传变异来源。整场报告深入浅出,让与会的老师和同学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位报告人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张小雨研究员,作为南方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团队首席、西南工业大麻研究中心副主任、湖湘青年英才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英才,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植物穗部发育性状遗传解析、麻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及基因编辑技术开发。近年来他以一作或通讯身份在Science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本次报告他主要介绍了大麻的多种用途和价值、大麻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及其优异性状基因的挖掘以及品种改良。报告中他指出,他的研究团队首次构建了工业大麻的稳定遗传转化体系并开发了相应的基因编辑工具,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可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工业大麻及基因编辑工业大麻,克隆了工业大麻中的第一个产量基因并阐释其调控信号通路。团队首次证实了COL家族基因再调控穗部器官发育,并初步证明了该功能的保守性。他们还将继续利用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具有市场价值的药用大麻新品种。
第三位报告人黄伟杰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病原菌—昆虫互作,他的研究团队重点围绕虫媒细菌性植物病害开展研究,近年来在Cell,PNAS, Molecular Plant,Plant Cell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本次报告他以“虫媒病原细菌植原体调控植物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为题,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植原体,植原体病害的传播途径、症状、危害,特别是详细阐述了植原体效应蛋白如何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以及与植物—昆虫互作的分子机制。
三个报告为科研人员展现了学科交叉前沿进展,为大家打开了一扇新知的大门,参会的科研人员也与三位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文:张怡然 图: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