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辰山植物园 English
最新消息
所在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最新消息

辰山植物园举办植物代谢与发育学术研讨会

近日,由上海辰山植物园上海市资源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组织的植物代谢与发育学术研讨会在辰山植物园科研中心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开场由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博士应邀致辞,他在致辞中对参会的各位专家表示欢迎,并指出植物代谢和发育研讨对推动植物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能够激发更多创新思路,推动植物科学研究更上一层楼。之后,杨蕾研究员代表辰山植物园药用植物与次生代谢研究组介绍了该研究组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方向,特别提到近年来在植物代谢产物合成及其应用转化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未来团队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致力于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推动现代植物学研究贡献力量。研讨会由科研发展部杨舒婷博士主持。

正式研讨会共分为两大主题,分别由杨蕾研究员和薛学义研究员主持。第一部分聚焦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及其调控机制”,在此环节中,多位专家分享了他们在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调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首先,由南京大学卢山教授带来了题为《GGPPS的代谢调控机制》的精彩报告。卢教授从关键酶基因的调控、代谢通路的重编程等角度出发,阐述了如何通过精准调控GGPPS代谢途径来提升特定代谢产物的合成量,并提出了利用该机制提升植物功能性成分含量的可行策略。接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国栋研究员带来了《Customized Soybean by Reprogramming the Metabolic Network》的报告,详细介绍了他领导的团队如何通过代谢网络重编程来定制大豆品种,从而实现特定营养成分的富集和抗逆性的提高,为未来作物分子育种提供了新思路。浙江省农科院洪高洁研究员则以《植物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适应低磷胁迫》为题,结合实验数据,深入解析了类黄酮代谢在植物应对养分匮乏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类黄酮生物合成与低磷胁迫响应之间的分子机制。随后,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于宗霞研究员带来了题为《萜类的合成调控与合成生物学研究》的报告,重点介绍了在萜类代谢途径重构方面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如何通过基因编辑及代谢工程手段实现萜类物质的高效合成和优化应用。第一部分的最后,河南省科学院的范航博士就《植物囊泡的应用转化探索》发表了专题报告,分享了植物囊泡在生物活性物质传递、疾病防控及农业应用等方面的潜力,并探讨了将植物囊泡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未来前景。

会议第二部分围绕“植物发育与产量提升的分子基础”展开讨论,聚焦于植物发育调控、产量提升及抗逆性改良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王佳伟研究员带来了《Towards a universal shoot regeneration method, Phase I》的报告,他展示了团队在植物再生体系构建及基因编辑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植物体细胞再生技术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紧接着,中国农业大学缑金营教授分享了《代谢和遗传基础研究助推小麦高产优质抗逆协同改良》的研究,揭示了小麦高产优质性状背后的遗传与代谢网络,并提出了通过综合调控提升小麦产量和抗逆性的创新策略。浙江大学关雪莹研究员的报告《棉花种子产量与活力遗传调控》则重点聚焦棉花种子产量和种子活力的遗传基础,结合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方法,揭示了棉花种子产量形成及种子活力维持的关键因子。湘湖实验室的陶晓园研究员带来的《基于表观遗传的植物合成研究》报告,从表观遗传调控角度探讨了植物代谢合成的潜在机制,并展示了表观遗传调控在作物育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最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单淳敏研究员以《植物病原真菌的表观遗传调控及跨界沉默新机制》为题,分享了他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最新发现,揭示了跨界沉默机制在病原防控中的应用前景,为病害防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会议尾声,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辰山植物园园长陈晓亚研究员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精彩总结。他对各位专家的学术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植物代谢与发育研究领域的前沿突破对农业、医药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深远影响。陈晓亚院士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合作,推动植物科学研究的持续创新。他希望此次研讨会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并激励青年科研工作者勇于探索未知,为我国植物科学研究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总结发言赢得了与会专家和学者们的热烈掌声,为本次研讨会画上了圆满句号。



文:李雪   图: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