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辰山植物园 English
中心动态
所在位置:首页 >机构介绍 >中心动态

辰山植物园科研又获重要进展 解决国产秋海棠属分类难题

 

2020年7月16日,由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田代科研究员领衔的“观赏植物资源及种质创新利用研究组”,以“Several new records, synonyms, and hybrid-origin of Chinese begonias”为题,在国际著名分类学期刊PhytoKeys上发表了国产秋海棠属分类修订相关的研究成果。

辰山植物园研究员田代科等经过多年的文献及标本考证、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在国产秋海棠属的分类修订方面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2019年发表了宜州秋海棠(Begonia yizhouensis D.K.Tian, B.M.Wang & Y.Tong)和丹霞秋海棠(Begonia danxiaensis D.K.Tian & X.L.Yu)2个新物种,本文又报道了分布于西藏的两个中国新记录种(走茎秋海棠Begonia dioica Buch.-Ham. ex D.Don 鞭状秋海棠B. flagellaris Hara)和三个异名(黎平秋海棠B. lipingensis Hance、峨眉秋海棠B. muliensis T.T.Yu 、塞兹摩尔B. sizemoreae Kiew 分别处理为周裂秋海棠B. circumlobata Hance, 大理秋海棠B. taliensis Gagnepain以及长纤秋海棠 B. longiciliata C.Y.Wu的异名),并证实了澜沧秋海棠Begonia ×lancangensis S.H.HuangB. ×malipoensis S.H.Huang & Y.M.Shui两物种为杂种起源。其中,包括《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在内的文献均把长纤秋海棠当作大王秋海棠(B. rex Putz.),而后外国学者又将在越南发现的长纤秋海棠居群作为新种B. sizemoreae发表,经过系统考证,长纤秋海棠应该为接受名,而大王秋海棠原产印度,至今在我国西藏地区尚未发现。本文的发表澄清了这3个种名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困扰国产秋海棠属分类的一个难题。

这次报道了西藏地区的2个新记录种,连同以往发表种类和已知至少2个新记录种、6个新种(含3个自然杂种)待发表,该地区的秋海棠种类已经上升到20种,在全国大体排列第四,同台湾的种类数相近,说明西藏的秋海棠资源比较丰富,但以往调查还很不够深入全面。对国产秋海棠属资源开展全面的调查、分类修订和濒危等级的客观评价,将会极大地促进对该属多样性的理解、资源的有效保护及合理利用。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0199)和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科技攻关项目(F122416)的资助。

文:安向婕

图:田代科